
今天,400多件无价之宝的可贵文物将在首博集中露面。其中将近七成文物,都是首次与大众会晤。昨天,首博展厅已经布展结束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一件扁壶残片悄悄地躺在玻璃柜中(见右图)。专家介绍说,扁壶上的毛笔朱书,将是此次展出的焦点。据当年毛笔朱书的发掘见证人、中国社会迷信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炜介绍lv新款3折賣,这件文物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标本,它的发现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将近800年。
●忆发掘
神秘文字从灰坑中出土
1984年,一品种似甲骨文的神秘文字――扁壶毛笔朱书,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发现。经专家认定,这是早于甲骨文的成熟文字系统,距今4000年左右。昨天,年逾古稀的高炜先生,谈起当年的发掘进程,仍粉饰不住高兴。
高老回想说,他当时在原中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任职,主持襄汾陶寺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。一天中午,他的两位共事高天麟、李健民先生,在编号H3403的灰坑中发现一个残破的陶制扁壶。扁壶一面鼓起lv官方網,一面平直。在鼓起的一面,高天麟发现了红色的印迹。刷去名义浮土,赫然现出一个相似甲骨文中“文”字的符号。随后,二人又在扁壶平直的一面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符号。高天麟即时叫来高炜作为见证,几位专家现场确认,这是一种早期文字。
发现这么重要的文物,几个人都无比高兴。中午饭也没吃好,又跑回灰坑持续寻找。然而几人把灰坑里的土过了一遍筛子,也不再发现新的笔迹。
然而,这多少个字符,已足以对古文字研究发生宏大的震撼。
●叹奇观
甲骨文前已有较成熟文字
高炜先生告知记者,上世纪50年代,山西一位考古工作者便提出,襄汾陶寺地区可能埋藏有夏朝时期的文化遗址。
1978年至1985年,原中科院考古所对陶寺遗址进行第一期挖掘。最初发掘陶寺遗迹是为了研讨夏朝文化。但跟着发掘的推动lv2012官方kason新款目錄,考古工作者发明,陶寺早中期的文明特点与夏文化显明不同,晚期才与夏文化相近。陶寺扁壶毛笔朱书,恰是属于陶寺晚期物品。因而能够推断,羊毫朱书比商代的甲骨文早至少七八百年。
高炜表示,固然只有几个字符,但它与甲骨文已经十分濒临,阐明当时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。“陶寺毛笔朱书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主要标本。”高炜说,在发现毛笔朱书文字之前,人们只晓得早于甲骨文的文字雏形,是那些象形符号。陶寺毛笔朱书文字的呈现,弥补了两者之间的一段空缺。
后来,考古工作者在不同的遗址,分辨发现与毛笔朱书统一时代的文字,这也证实,早在甲骨文之前,中国已经有了比拟成熟的文字。
●曝争议
一字之谜至今未解
据高老介绍,对陶寺扁壶上的文字,鼓起一面的字符已经确认是“文”字。而另一面的奇异字符至今仍争论不休,甚至毕竟是一个字仍是两个字,都没法确认。
记者在高老供给的复制图上看到,这个奇怪的字符上面是一个不圆不方的符号,下面一横底下好像一个中止的问号。这个字符,确切给考古界留下了一个难解的问号。
高老先容说,对这个文字有三种推测。一是认为这个字读 ,同“阳”。二是认为这个字就是“尧”。一些人曾推测陶寺地域为尧的都城。三是以为这个字为“邑”。扁壶前后“文”“邑”两字,正好组成一个古代地名。
对这三种揣测质疑的也不少。高老表现,对于陶寺毛笔朱书,可能会始终争辩下去,兴许基本就不会有成果。但毛笔朱书自身的价值不会磨灭。
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信息核心主任朱乃诚则表示,把这个在学界争论已久的字符向公家展现,就是盼望引起更大范畴的探讨,让更多对古文字感兴致的人一起来破解这个谜团。
晨报记者 王歧丰/文
李木易/摄